<legend id="h4sia"></legend><samp id="h4sia"></samp>
<sup id="h4sia"></sup>
<mark id="h4sia"><del id="h4sia"></del></mark>

<p id="h4sia"><td id="h4sia"></td></p><track id="h4sia"></track>

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
  • <input id="h4sia"><address id="h4sia"></address>

    <menuitem id="h4sia"></menuitem>

    1. <blockquote id="h4sia"><rt id="h4sia"></rt></blockquote>
      <wbr id="h4sia">
    2. <meter id="h4sia"></meter>

      <th id="h4sia"><center id="h4sia">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</center></th>
    3. <dl id="h4sia"></dl>
    4. <rp id="h4sia"><option id="h4sia"></option></rp>

        欢迎访问甘肃法院网,今天是 2023年02月12日 星期日
        法院文化
        当前位置:首页 » 法院文化

        《史记》中的甘肃人物

        来源: 作者:郝洪涛 责任编辑:王智慧 发布时间:2022/4/7 18:33:01 阅读次数:
        字号:A A    颜色:

        读书札记

         

        《史记》中的甘肃人物

        郝洪涛

         

        《史记》是西汉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,记载了上至黄帝时代、下至汉武帝天汉四年共2413年的历史。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。被鲁迅称为“史家之绝唱,无韵之离骚。”

        《史记》以人物为中心,描写了影响较大、性格鲜明的历史人物一百多个。其中,甘肃人物有十几个。下面,作以简介。

         

        不  窋(chù 绌)  夏朝时期周部族首领,黄土高原农耕文明的开拓者。

        其父后稷为夏朝农官。《史记·周本纪》记载:“弃(后稷之名)为儿时,屹如巨人之志。其游戏,好种树、麻、菽,麻、菽美。及为成人,遂好耕农,相地之宜,宜榖者稼穑焉,民皆法则之。帝尧闻之,举弃为农师,天下得其利,有功。帝舜曰:‘弃,黎民始饥,尔后稷播时百谷。’封弃於邰(tɑi 抬,今武功),号曰后稷,别姓姬氏。后稷之兴,在陶唐、虞、夏之际,皆有令德。”

        “后稷卒,子不窋立。不窋末年,夏后氏政衰,去稷不务,不窋以失其官而犇(奔)戎狄之间(今甘肃庆阳)。”

        不窋到庆阳后,开始了先周早期的政治、经济和文化活动。修订训典,教民稼穑,修建不窋城。不窋死后,葬于庆阳。明代李梦阳《秋怀》:“庆阳亦是先王地,城对东山不窋坟。”今墓址犹存,并得保护修葺。

         

        公  刘   古代周部落首领。不窋之孙,忠实厚道,勇于开拓,是一位具有政治远见和作为的古代英雄。

        《周本纪》中说:“不窋卒,子鞠立。鞠卒,子公刘立。公刘虽在戎狄之间,复修后稷之业,务耕种,行地宜,自漆、沮度渭,取材用,行者有资,居者有畜积,民赖其庆。百姓怀之,多徙而保归焉。周道之兴自此始,故诗人歌乐思其德(即诗大雅篇‘笃公刘’)。公刘卒,子庆节立,国于豳(bin 邠,今陕西省彬县、旬邑和甘肃庆阳一带)。”

        《诗经·大雅·公刘》,是记录公刘带领周民从邰迁豳的一首长篇史诗。诗中生动地叙述了迁移的全过程:准备,选址,训练军队,发展农业,祭祀,扩建京城等。歌颂公刘的丰功伟绩。

        公刘在庆阳一带活动地域广阔,业绩卓越,影响深远。今宁县有公刘邑、公刘庄,庆城有公刘庙,崇信县有公刘园、公刘阁。

        后稷、不窋、公刘,他们为周朝兴起奠定了基础,为中国农业发展作出了贡献!

         

        秦非子   先祖伯益,舜赐姓赢氏。五世祖恶来,父亲大骆,嫡母申文(申侯之女),兄弟成。西周犬丘(今礼县)人。善于养马。获封秦地。

        《秦本纪》记载:“非子居犬丘,好马及畜,善养息之。犬丘人言之周孝王,孝王召使主马(主管养马)于汧(qiān )渭之间,马大蕃息。孝王欲以为大骆适嗣(立嗣)。申侯之女为大骆妻,生子成为适。申侯乃言孝王曰:‘昔我先郦山之女,为戎胥轩妻,生中谲。以亲故归周,保西垂,西垂以其故和睦。今我复与大骆妻,生适子成。申骆重婚,西戎皆服,所以为王。王其图之。’于是孝王曰:‘昔伯翳(伯益)为舜主畜,畜多息,故有土,赐姓赢。今其后世亦为朕息马,联其分土为附庸。邑之秦,使复续赢氏祀,号曰秦赢。亦不废申侯之女为骆适者,以和西戎。’”

        公元前858年,非子去世。子秦侯任君位。

         

        秦襄公   (?―前766年)秦赢传秦侯、公伯、秦仲、庄公。周宣王封庄公为西垂大夫。

        《秦本纪》记载:“庄公居其故西犬丘,生子三人,其长男世父。世父曰:‘戎杀我大父仲,我非杀戎王则不敢入邑。’遂将击戎,让其弟襄公。襄公为太子。庄公立四十四年,卒,太子襄公代立。襄公元年,以女弟(妹)缪赢为丰王妻。襄公二年,戎围犬丘,世父击之,为戎人所虏。岁余,复归世父。七年春,周幽王用褒姒废太子,立褒姒子为适,数欺诸侯,诸侯叛之。西戎犬戎与申侯伐周,杀幽王郦山下。而秦襄公将兵救周,战甚力,有功。周避犬戎难,东徏雒邑(今洛阳),襄公以兵送周平王。平王封襄公为诸侯,赐之歧以西之地。曰:‘戎无道,侵夺我歧、丰之地,秦能攻逐戎,即有其地。’与誓,封爵之。襄公于是始国,与诸侯通使聘享之礼,乃用駠驹、黄牛、羝羊各三,祠上帝西畤。十二年,伐戎至歧,卒。生文公。”

        秦襄公是秦成为诸侯国的第一任国君。在位期间,秦国军事力量有了较快发展。他在东征中阵亡,葬于故地西垂(今礼县大堡子山)。

         

        秦文公   (?―716年)秦国的第二代国君。在位50年,初居西垂宫,后迁都于宝鸡。

        《秦本纪》记载:“文公元年,居西垂宫。三年,文公以兵七百人东猎。四年,至汧渭之会(今宝鸡)。曰:‘昔周邑我先秦赢於此,后卒获为诸侯。’乃卜居之,占曰吉,即营邑之。十年,初为鄜畤(郿县故城),用三牢(祭祀)。十三年,初有史以记事,民多化者。十六年,文公以兵伐戎,戎败走。於是文公遂收周余民有之,地至歧,岐以东献之周。十九年,得陈宝(陈仓宝物)。二十年,法初有三族之罪。二十七年,伐南山大梓,丰大特(宰杀丰水中的大公牛)。四十八年,文公太子卒,赐谥为竫公。竫公之长子为太子,是文公孙也。五十年,文公卒,葬西山。”

        秦文公主要成就:收编周朝遗民,扩大领地,设史官,立刑法,迁都。

        秦非子、襄公、文公是秦人兴起、建立方国、一路东进、统一六国中早期的重要人物。

        当代剧作家曹锐着有大型历史秦剧《大秦文公》。

         

         李  广  (?―前119年)陇西成纪(今静宁县)人,西汉名将,民族英雄。

        《史记·李将军列传》写了李广及其家族的悲剧命运、家世背景、平叛守边、巧对匈奴、出任卫尉、被捕得脱、镇守边郡、苦战无功、历任七郡、迷道自尽、后世子孙。其中,突出了李广的四个特点。

        (一)精于射骑。“广出猎,见草中石,以为虎而射之,中石没镞,视之石也。因复更射之,终不能复之石矣。广所居郡闻有虎,尝自射之。及居右北平射虎,虎腾伤广,广亦竟射杀之。”“广以卫尉为将军,出雁门击匈奴。匈奴兵多,破败广军,生得广。单于素闻广贤,令曰:‘将李广必生致之’。胡骑得广,广时伤病,置广两马间,络而盛卧广。行十余里,广详(装)死,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,广暂腾而上胡儿马,因推堕儿,取其弓,鞭马南驰数十里,复将其余军,因而引入塞。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,广行取胡儿弓,射杀追骑。以故得脱。”

        (二)为将廉洁。“广廉,得赏赐辄分其麾下,饮食与士共之。终广之身,为二千石四十余年,家无余财,终不言家产事。”

        (三)厚爱士卒。“广之将兵,乏绝之处,见水,士卒不尽饮,广不近水;士卒不尽食,广不尝食。宽缓不苛,士以此爱乐为用。”当李广引刀自刭时,“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,百姓闻之,知与不知,无老壮皆为垂涕。”

        (四)治军简易。不识(边太守将军)曰:“李广军极简易,然虏卒犯之,无以禁也;而士卒亦佚乐,咸乐为之死。”

        司马迁高度评价李广。“传曰:‘其身正,不令而行;其身不正,虽令不从。’其李将军之谓也?谚曰:‘桃李不言,下自成蹊。’此言虽小,可以谕大也。”

        李广对后世影响深远。

        唐朝建中三年,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,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,设庙享尊,当中有李广。北宋年间成书的《十七史百将传》,李广亦列其中。

        唐诗中,歌颂李广的有:卢纶《塞下曲》、王昌龄《出塞》、李白《赠张相镐》其二、高适《燕歌行并序》等。王勃《滕王阁序》有“冯唐易老,李广难封”名句。

         

        李  陵  (?―前74年)陇西成纪(今静宁县)人。李广之孙,西汉名将,曾率军与匈奴作战,兵败被俘,汉朝夷其三族。司马迁为其说情,被判宫刑。

        《李将军列传》记述了李陵生平。“广子三人,曰当户、椒、敢,为郎(都任郎官)。”“当户早死。”“当户有遗腹子名陵。”“李陵既壮,选为建章监,监诸骑。善射,爱士卒。天子以为李氏世将,而使将八百骑。尝深入匈奴二千余里,过居延,视地形,无所见虏而还。拜为骑都尉,将丹阳楚人五千人,教射,365易贷的钱还能拿回么_beat365在线平台网址_365bet最新备用网站、张掖以屯卫(驻军防卫)胡。数岁,天汉二年秋,贰师将军李广利将三万骑击匈奴右贤王於祁连天山(祁连山),而使陵将其射士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可千余里,欲以分匈奴兵,毋令专走(对付)贰师也。陵既至期还,而单于以兵八万围击陵军。陵军五千人,兵矢既尽,士死者过半,而所杀伤匈奴亦万余人。且引且战,连斗八日,还未到居延百余里,匈奴遮狭绝道,陵食乏而救兵不到,虏急击招降陵。陵曰:‘无面目报陛下’,遂降匈奴。其兵尽没,余亡散归汉者四百余人”。“单于既得陵,素闻其家声,及战又壮,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。汉闻,族(灭门)陵母妻子。自是之后,李氏名败,而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皆用为耻焉。”

        司马迁在《报任安书》中,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事件而得祸的不幸遭遇。

        “夫仆与李陵俱居门下,素非能相善也,趋舍异路,未尝衔杯酒,接殷勤之余欢。然仆观其为人,自守奇士:事亲孝,与士信,临财廉,取与义,分别有让,恭俭下人,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。其素所蓄积也,仆以为有国士之风。”“且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,深践戎马之地,足历王庭,垂饵虎口,横挑强胡,仰亿万之师,与单于连战十有余日,所杀过当。”“转斗千里,矢尽道穷,救兵不至,士卒死伤如积。”“身虽陷败,彼观其意,且欲得其当而报于汉。”“适会召问,即以此指推言陵之功。”“明主深不晓,以为仆沮贰师,而为李陵游说,遂下于理(大理,廷尉)。”“家贫,货略不足以自赎;交游莫救,左右亲近不为一言。”“悲夫!悲夫!事未易一二为俗人言也。”

        《汉书卷五十四·李广苏建传》《李陵答苏武书》,对李陵事件之始末均有较详说明。

        对李陵的历史评价,应该力求客观、公正。

         

        公孙贺  (?―前91年)北地义渠(今宁县)人,西汉丞相。

        《史记·卫将军骠骑列记》记述其生平。

        “将军公孙贺。贺,义渠人。其先胡种(匈奴种族)。贺父浑邪,景帝时为平曲侯,坐法(犯法)失侯。贺,武帝为太子时舍人(官名)。武帝立八岁(前133年),以太仆为轻车将军,军(驻守)马邑。后四岁(前130年),以轻车将军出云中。后五岁(前124年),以轻将军从大将军有功,封为南峁侯。后一岁,以左将军再从大将军出定襄,无功。后四岁(前119年),以坐酎金失侯。后八岁(前111年),以浮沮将军出五原二千余里,无功。后八岁(前103年),以太仆为丞相,封葛绎侯。贺七为将军,出击匈奴无大功,而再侯,为丞相。坐子敬声(其孙)与阳石公主(卫皇后女)奸,为巫蛊(用巫术诅咒武帝),族灭,无后。”

        《汉书卷六十六》亦有记载。

         

        公孙敖  北地义渠(今宁县)人。西汉武帝时抗击匈奴名将。四为将军,一度封侯。

        《卫将军骠骑列传》记载其生平。

        “将军公孙敖,义渠人。以郞(官名)事武帝。武帝立十二岁(前130年),为骑将军,出代,亡卒(损失)七千人,当斩,赎为庶人(交赎金而为平民)。后五岁(前124年),以校尉从大将军有功,封为合骑侯。后一岁(前123年),以中将军从大将军,再出定襄,无功。后二岁(前121年),以将军出北地,后骠骑期(延误与骠骑霍去病会师的日期),当斩,赎为庶人。后二岁(前119年),以校尉从大将军,无功。后十四岁(前105年),以因杅将军筑受降城。七岁(前98年),复以因杅将军再出击匈奴,至余吾,亡士卒多,下史,当斩,诈死(装死),亡居(逃亡匿居)民间五六岁。后发觉,复系(拘捕)。坐妻为巫蛊(妻子搞巫蛊事件),族(灭族)。凡四为将军,出击匈奴,一侯。”

        《汉书》卷五十五,亦有记载。

         

        李  息  郁郅(今庆城县)人,西汉名将。《卫将军骠骑列传》载其生平。

        “将军李息,郁郅人。事(侍奉)景帝。至武帝立八岁(前133年),为材官将军,军马邑(今山西朔州)。后六岁(前128年),为将军,出代。后三岁(前126年),为将军,从大将军出朔方,皆无功。凡三为将军,其后常为大行(接待宾客的官员)。”

        《汉书》卷五十五,亦有记载。

        《史记》还记载有李广从弟李蔡,李广之子李当户、李椒、李敢的生平事迹。他们皆善征战,立有军功。

        甘肃历史悠久,人杰地灵,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。重温历史,对于增强文化自信,继承优秀文化传统,建设现代文明有重要意义。

         

        二0二二年三月二十一日于兰州